供應鏈重塑提速:美系科技大廠推進「去中化」 雲端與硬體生產外移

供應鏈重塑提速:美系科技大廠推進「去中化」 雲端與硬體生產外移

在美中關係持續緊繃與科技管制常態化的背景下,美系科技企業加速調整供應版圖。綜合外電報導,微軟評估將資料中心伺服器與部分Surface硬體的生產,轉往中國以外地區;並要求關鍵伺服器物料清單(BOM)至少八成非中來源。亞馬遜AWS與Google亦同步強化海外供應佈局,降低單一國家的地緣政治風險。

此波重構具有三層意涵:第一,AI時代的雲端基礎設施對「韌性」要求更高,資料中心機櫃、PCB、電源與散熱模組的多地化採購勢在必行;第二,關稅與出口管制的不確定,使企業更傾向「在地製造+區域化倉配」,以縮短交期並分散合規風險;第三,品牌商對供應商的「原產地」與「技術可控性」提出更嚴格KPI,推動次供應鏈重新洗牌。

對台灣產業而言,伺服器、網通與散熱等強項,有望承接部分轉單;然而新規範也意味更高驗證門檻與資安合規成本,尤其在AI伺服器的韌體、韌性與供應透明度議題上,廠商需同步強化治理。長期來看,能在區域化供應中提供穩定交付與共同研發能力的業者,將更具競爭優勢。

總結:供應鏈去風險不是單點移轉,而是以多節點生產與多元採購組成的「網格化」體系。誰能在成本、合規、效率與創新之間找到新均衡,誰就能在下一輪科技投資周期中佔得先機。

新聞來源:聯合報系/經濟日報

相關連結:

發布日期:2025-10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