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據揭示:台灣健康指數落後全球平均 國健署呼籲以「個人化量測」補足健康缺口

數據揭示:台灣健康指數落後全球平均 國健署呼籲以「個人化量測」補足健康缺口

2025年11月25日,根據《Heho 健康》報導,雖然台灣在科技與經濟表現亮眼,但在全民健康數據上卻顯現落後趨勢。報導引述衛福部國健署指出,多數台灣民眾每日蔬果攝取量不足、外食頻繁、作息壓力大,導致營養攝取與生活型態偏離理想。儘管營養品市場規模突破新台幣1,600億元,但從《全球健康光譜指數白皮書》來看,台灣的健康光譜仍低於全球平均。 :contentReference[oaicite:12]{index=12}

具體來看,該報告指出,台灣成年人中有相當比例未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蔬果、運動量不足與長時間靜坐,這類「見於數據,但常被忽略」的健康隱憂,被專家稱為缺乏「病識感」的典型表現。國健署強調,真正的健康管理不只是「有補」而是「補對方向」,唯有從個人化的量測開始,才能讓健康管理從被動轉為主動。 :contentReference[oaicite:13]{index=13}

為此,報導提出幾項建議:第一,促進「自我健康量測」,如透過智慧穿戴設備、健康檢測服務、行為習慣追蹤等方式,讓民眾能即時掌握自身健康指標,而非僅依感覺或偶發檢查。第二,建議飲食與運動習慣回歸日常:每日至少兩份蔬果、每週150分鐘中強度運動、避免長時間久坐與高壓生活型態。第三,政府與企業需強化健康促進制度,如公司提供健康檢查與員工運動方案,社區推動蔬果攝取與健康飲食教育。報導指出,台灣若能從「重治療」轉為「重預防、重量測」,將有機會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健康差距。

專家也指出,當前台灣社會面臨兩大結構性挑戰:一是人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,65歲以上長者比例提升,但長者健康管理體系尚未完全跟上;二是長時間工作、少運動與社交單向化,使得年輕世代雖體質較好,但健康潛藏風險反增。報導提醒,若忽略這些隱憂,未來醫療與社會照護成本可能快速攀升。

總結而言,台灣在經濟與科技方面獲得國際高度肯定,但在健康這條軸線則存在沉默的裂縫。唯有讓每個人從「數據了解自己」開始,進而改變生活方式、企業與政府同步支持,才能真正將「補得起來」變為「補得對」並提升全民健康韌性。資料來源:Heho健康新聞。網址:https://news.pchome.com.tw/living/heho/20251125/index-76401365806782323009.html

相關連結:

發布日期:2025-11-25